简介

穿越之捣乱还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殿中议传教(2/4)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

“儿臣说说!”永琮喊道,他已经在下面观察了半天,在心中分析过乾隆对此事的态度,到此时方开口。乾隆也准他站着说。

永琮躬身说道:“五哥主要说的是结党乱政之罪,儿臣说说他们信奉洋人邪教之罪恶。李安德、张万钟身为我朝百姓却加入天主教,按律应是罪上加罪。尤其可恨的是,天主教士公然站在他们一边,对其表示异常的同情和关心,不但在舆论上支持而且在金钱上给予赞助。京城内,一时谣言四起,视听混淆。天主教公然插手我朝内部事务,李安德、张万钟等人,难逃其罪。”

永琮这样说其实也是很有道理的,信仰自由没错,传教士们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地来到中国传教精神可嘉,然而当这些人别有居心的时候就让人万万不能忍受了。

从明代至康熙前期,来华传教士大都是当时西方的饱学之士,在科学上有着较高的造诣,以宣传西方的科学文明作为传教的重要手段,如利玛窦、汤若望等。

早期传教士们一面编译出版西方图书,一面还与中国学者合作,直接用中文进行著述,向中国传播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汤若望还撰写了对西洋火炮的整个制造工艺的《火攻挈要》一书。西方的先进火器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传入中国的。

早期传教士们急欲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真相,目的纯粹是为了传教的方便,他们需要对传福音的对象有所了解,而他们将其发刊文字,也是旨在将研究成果保留,及向本国的基督徒推介,吸引更多后继者投身在华的传教事业而已。

然而自教会当局借口应以传教为根本,不准传教士散播科学后,后期来华的传教士的科学素养并不比明朝中国的学者高明多少不说,还很少谈科学(除一些天文历法)。

后期传教士们为取得合法居留中国的身份,甚至还被迫间接地参与鸦片贸易。虽然他们对于国人吸食鸦片,大都持反对的态度,但因着身份尴尬的缘故,这些传教士大都对鸦片贸易缄默不言,不愿置评。

同时后期传教士们为了取得合法居留中国的地位,被迫加入外国在华的机构工作,这些机构包括了半政治半商业性质的东印度公司,也包括外国驻华的外交和商务的官方代表。

由于他们几乎是早期唯一通晓中文的洋人,因此在这些机构里多从事与语言有关的工作,如翻译、书记之类。由于长期逗留在中国,对中国的军事、政治、地理和社会情况比较了解,为以后武装侵略中国提供了依据。

一旦外国政府对中国采取任何武力行动时,这些传教士都会被派调往战场,参与情报搜集和随军翻译的角色。在侵略军占据中国某些地方后,他们也自然地被选任做占领地的民政官。在战争胜利缔订条约的过程里,传教士亦预闻其事,充任翻译之职,中俄《尼布楚条约》,乃至清晚期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虎门条约》等等,都有传教士们的参与。

自雍正开始,中国政府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播,传教士除少数在朝廷供职者可获豁免外,皆被逐离中国;而国人若信奉天主教,亦会被处极刑。这些禁令自然也对日后来华的基督教生效。在如斯严酷的禁制下,传教工作是不可能合法进行的。虽说非法传教工作仍然持续,但总仍带来极大的危险与不便。所以,若要福音种子自由地在中国的土地上撒播和生长,必须待中国政府解除对传教工作的禁令方成。

问题是,清政府怎么会在毫无利害考虑下解除传教禁令呢?特别是作为一个敬重传统家法的民族,祖宗颁下的法令实不能任意删改放弃。既然清政府不会自动放弃,那么余下的途径是用强力使其被迫放弃。那么,向唯一可以找到的强力帮助就是依靠母国政府,作为交换他们为其各自的母国政府对中国进行刺探情报、翻译等侵略活动。

传教士来到中国,最大的目标是要将福音传到中国,他们甚至甘愿为此目标摆上自己的名利富贵、以至生命,但是,他们却面对着一个不能传福音的局面。

传教士既需要传、也认定这是中国人最大的需要,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扭转整个不能传的局面,就成为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因此他们很自然地要求在母国政府与中国签订条约时,将自由传教的权益附加在里面;这即非不可避免,也是相当无可奈何的事。

传教士并不是可以翻云覆雨的人,他们在本国的政坛上的影响力极为有限。西方列强也绝不是为了开辟传教工场的缘故方侵略中国的,贸易利益才是他们的考虑。

据载,自乾隆四十六年到五十五年的十年时间,中国出口英国的商品仅茶叶一项,就已达九千六百万银元,而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包括棉纱、棉布、毛织品、金属等全部工业品在内,总共才一千六百万银元,只相当于茶叶的六分之一。

当时在中英贸易中,清朝处于优势地位。英商虽从经营中国茶叶中获得了利润,但大量的白银却流入了中国。可以肯定,即使没有传教问题这个因素,帝国主义国家仍有足够的侵华理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之捣乱还珠请大家收藏:(m.ccxs.cc)穿越之捣乱还珠晨晨小说手机版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