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张辽新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70章 天下官制(下)!(2/3)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

“呵呵!文远,你这可是砸了荀文若的摊子啊!”孔融听到张辽的话,不由笑着打趣道。

“砸了也无妨,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管宁微笑着说道。

张辽对着孔融、管宁点点头,接着说道:“这个机构不能少,内阁各大臣都是各有司职,总不能让他们亲历亲为的做那些琐碎事务吧。这样的话……”张辽想了想,说道:“尚书台是不能用了,兰台也容易让人想起孝武皇帝以内廷取代外廷的旧事,最好也不要使用。以辽之见,不如成为秘书监如何?”

“秘书监?”众人一愣。

“秘书监原本属于太常寺,是延熹二年设置,掌管宫中图书典籍和各种文档,后被撤销。如今文远重立秘书监,将尚书台大部分职责移交秘书监,以此来为内阁大臣服务,起草奏章、文书,宣布命令并维持内阁日常运作,这倒是不错的办法。”孔融点头赞同。

“秘书监设秘书令一人,统筹整个秘书监的事务以及内阁的庶务,下设秘书舍人若干,并由内阁大臣依据自身事务的繁琐,由秘书令调拨秘书舍人为其服务。秘书令可为正五品,秘书舍人则定为正七品或者从七品。”张辽说道

“文远,这秘书监不单单只是为内阁大臣服务那么简单吧?”沮授看着张辽笑道:“以文远之能,绝不会如此随便。以授看来,这秘书监的成员同样也可以是内阁大臣培养后备官员的地方。虽然他们没有参与决策的资格,但是常年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熏陶,在内阁大臣们的言传身教之下,熟悉各大臣的行事手段,这种培养远胜于翰林院!”

听沮授这么一说,众人眼睛一亮,齐刷刷的将目光再度射向张辽,让张辽颇有些不自在。

“好你个张文远,随便出招都留着这么一个后手。若非沮公释疑,我等险些就被你忽悠过去了。”孔融笑着骂道。

张辽心中有些冤枉,对秘书监官员的培养张辽确实有这种想法,但这绝对不是他灵机一动而暗伏的手段,这完全是后世官员培养自己的秘书给张辽的灵感。而且这种手段也深得张辽的赞同,那些后世政治世家和政治集团的出现不就是因为家族子弟从小对政治的耳濡目染以及集团内部上级和秘书之间执政思路的一脉相承嘛。

也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沮授和其余人才对张辽的这个想法极力赞成。大家都很聪明,以自己的思想来影响下一代官员,确保自己的执政理念的延续,这也是一种增强自身以及家族影响力的手段。即便是孔融、杨彪等人,他们如今也已经打定主意,即使张辽的这一套官制不被采纳,这个秘书监的设置也一定要敲定。

“中央的官职差不多了吧?”在众人还在盘算的时候,管宁开口问道。

“下属机构都全了,不过还差内阁和枢密院和宗人府。”张辽明白管宁这是将众人的思路拉回来,对管宁笑了一下后说道:“内阁以丞相为首府大臣,太尉、御史大夫为次辅,内阁大臣六人,但人选只能出于六部、同时,丞相管辖六部与理藩院事务,御史大夫则管辖督察院、大理寺,太尉则管辖枢密院。枢密院与六部类似,以正二品枢密使一人、正三品枢密副使两人、正四品枢密同知两人为主要架构,下属各司延续如今的编制。至于太学、翰林院则直接对内阁负责,不拘泥于某人。而负责皇族事务的四寺则归于宗人府管辖,宗人府设宗正或者宗人令一人,品级可以定的高一点,毕竟是皇族。下属官员名称与品级就由议会去和皇族扯皮就是。但是因为各部事务中多有交叉,甚至皇族事务也少不了各部的配合,所以内阁也有协调的职能,这一点辽一位应该由秘书监首先出面处理,这也是给年轻人锻炼的机会。当超出其范围,或者处理不了时,交由内阁大臣处置。”

张辽这样一说,基本上中央的官制也就差不多了,其中或许还有些机构的官职需要理清,但是大体的架构已经十分清晰。张辽采用的是后世明清时期的官制为基础,那个时代也是中国传统官僚体系最为成熟的时代。加上以最为类似议会内阁制的明朝中央官制,这就给张辽节省了不少心思。也让孔融、杨彪等人对张辽如此规模“庞大”的谋划感到佩服。

而且更让杨彪等人满意的是张辽的这种规划十分的合理,各种事务均有管辖部门,各部门之间也各有制衡。同时张辽也没有给自己留什么好处,毕竟那些官职不是由内阁管辖就是属于议会管理,都不是张辽一家能够说了算的。这种不为私情的态度,也正是这些传统文士最为看重的。即便张辽对于儒家治国多有诟病,但张辽的个人“修养”确实符合儒家观念。

“中央的问题解决了,那文远你是否将地方的问题一并思考过呢?以北疆这一年多的改变,想必你不会没有谋划吧?”王粲问道。

“确实有。”张辽说道:“此时的北疆重分为五省二十四府,省级长官沿用刺史之名,府则由太守改为知府。但是依照军政分离的原则,刺史依旧有些不妥。而且中央尚且分权制衡,地方也不能由一人大权独揽。所以我的设想是这样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张辽新传请大家收藏:(m.ccxs.cc)张辽新传晨晨小说手机版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